葉色營養診斷

葉色營養診斷

葉色營養診斷

每種植物都有它自身的色澤與葉形,影響它的葉色與葉形的因素很多,包含了常見的肥份、土壤肥力、營養元素的均衡或失衡、氣候溫度、光照的量與強度、有害物質、蟲害病害(真菌、細菌),水源中的水質,使用的肥料種類等等…

葉色中的綠色色素為葉綠體,是合成碳水化合物的中心,葉綠體實施許多其它功能,包括植物的脂肪酸合成,很多胺基酸的合成,和免疫反應。

我們以觀察葉子的形狀大小以及顏色來分辨植物的健康與營養狀況

適當的施肥

葉子的形狀大小:一般的大小形狀

葉子的顏色:正常的綠色

 

 

施肥過多

葉子的形狀大小:有可能產生變化,包含葉片的過大、軟化、外翻、柔垂等

葉子的顏色:顏色變得比較深,甚至過量產生的肥傷邊緣褐化甚至到全葉片的褐化缺水。

解決辦法:減少施肥用量

 

 

施肥量少:

葉子的形狀大小:變小或因為缺乏營養產生的變形

葉子的顏色:顏色根據缺陷成分而變化(黃化、紫化、褐化)大部分黃化居多

解決辦法:補充植物缺少的需求施肥,並注意用量

判斷植物是否缺肥的營養診斷,我們可以透過科學化的葉色板進行對照,或是測量葉片中的葉綠素含量,作為判斷的參考依據。

 

 

補充介紹:

氮過多:植株生育嚴重受阻,葉片變小、變厚,葉色深綠(與缺磷類似),根系發育不良容易褐化。

硼過多:硼過多與錳過多徵狀類似,葉片葉尖及葉緣黃化、燒焦、捲曲等,下位葉通常較嚴重。

錳過多:葉片葉尖及葉緣黃化、燒焦、捲曲等,下位葉通常較嚴重。

 

缺氮:老葉黃化,新葉呈現淡綠色;嚴重時,全株葉片黃化,老葉易焦乾脫落。

缺鈣:葉色呈現不正常的暗綠色,新葉或頂芽彎曲、葉尖黃白化;嚴重時,黃白化的新葉或頂芽褐變、皺縮、扭曲,枯死。

缺硼:新葉變厚、黃化、捲曲、燒焦枯死,生長停止、死亡,葉柄或莖桿縱裂、褐變等。

缺鉀:老葉的葉尖及葉緣先黃化、焦乾,蔓延至新葉。

缺錳:葉片呈現綱狀黃化或葉脈保持綠色而葉肉呈淡綠色,與缺鐵徵狀類似,但葉脈周邊殘留的綠色較缺鐵明顯。

缺磷:葉片變小,葉色深綠,通常老葉較新葉嚴重,許多作物莖葉並呈現紫紅色。

缺鎂:老葉引起黃化,與葉脈周圍的綠色成明顯對比,黃化情形自下位葉蔓延至新葉。

缺鐵:新葉黃化,嚴重者黃白化,老葉維持正常。

最新發佈

latest release

很多人瀏覽

many people see